
東禪佛教學院

創辦人
星雲大師
1949
1949年來台,擔任《人生雜誌》主編、「台灣佛教講習會」教務主任。
1949年來台,擔任《人生雜誌》主編、「台灣佛教講習會」教務主任。
1953
任宜蘭念佛會導師。
任宜蘭念佛會導師。
1957
於台北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。
於台北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。
1962
建設壽山寺,創辦壽山佛學院。
建設壽山寺,創辦壽山佛學院。
1967
創舉佛光山,主要目的乃在於興學育材,因為大師深知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,唯有透過人才的教育、培養,佛陀的教法才能的淵遠流傳。
創舉佛光山,主要目的乃在於興學育材,因為大師深知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,唯有透過人才的教育、培養,佛陀的教法才能的淵遠流傳。
1996
創建了「東禪佛教學院」。 希望帶給熱心研究佛學的馬、新、泰、印、汶等鄰國青年深入經藏,造就佛教專才,為五國未來儲備弘揚佛法的人才,以促進佛教的文化交流。 3月1日,東禪佛教學院舉行首屆新生開學典禮,有二十多位來自大馬各地和鄰國的學生就讀。
創建了「東禪佛教學院」。 希望帶給熱心研究佛學的馬、新、泰、印、汶等鄰國青年深入經藏,造就佛教專才,為五國未來儲備弘揚佛法的人才,以促進佛教的文化交流。 3月1日,東禪佛教學院舉行首屆新生開學典禮,有二十多位來自大馬各地和鄰國的學生就讀。
佛光山教育體系
社會教育
佛光山創辦超過50所學校,從小學到大學,從僧眾到信眾,從本土到易地,從網路到遠距。
社會教育
佛光山創辦超過50所學校,從小學到大學,從僧眾到信眾,從本土到易地,從網路到遠距。





目的
1. 栽培懂得讀書的學生
2. 培育肯社會,人類無私貢獻的全方位人材

主張
「生活重於知識,道德重於功利,普濟重於個己,自覺重於接受」。
學生要重視戒、定、慧三學等人格、思想、生活的教育,培養學生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,擴展國際的視野,破除地方情結,養成同體共生的國際觀。
東禪佛教學院
佛學院校訓:悲智愿行
課程: 佛學入門與行儀、梵誦、佛教名相學、印度與中國佛教史、佛教經論選要等,兼備世間法的運用,學習社會各領域的知識,如電腦、書法、手藝(中國結、陶藝、烹飪等) 同學們還有參與籌備活動、學術性研討會、講座等,讓同學們能深刻的感覺,生活作息與社會的節奏並行,與時代的腳步並進,而且肯定人間佛教的理念。